購物須知
結帳櫃檯
手動下單
訂單查詢
站内搜索
軟體破解
下載目錄
問題反映
常見問題
加入最愛
xyz軟體王

xyz軟體王

xyz軟體王

您現在的位置:網站首頁 >> 電視電影音樂娛樂 >> KTVMTV卡拉OK歌劇 >> 碟片詳情
極致︰輝煌古典音樂選集 Ultimate Classical Spectacular (5CD合成一DVD)
碟片編號:DVD8697
碟片數量:1片
銷售價格:180
瀏覽次數:21257

轉載TXT文檔】  
您可能感興趣
您可能也喜歡:
碟片介紹






軟體簡介:



極致︰輝煌古典音樂選集 Ultimate Classical Spectacular (5CD合成一DVD)









專輯介紹:

關於DECCA的《Ultimate》極致系列:

DECCA 公司出版的《Ultimate》極致系列包括多套5CD一組的主題選集,著重地介紹了各個
時代的大師們最有影響力、最廣為流傳的古典音樂作品,其中包括貝多芬、巴赫、蕭邦、柴
可夫斯基、莫札特、舒伯特等的必聽之作。此外,該系列還以不同體裁作為類別劃分,加入
了古典小提琴、大提琴、鋼琴、鋼琴協奏曲、休閒古典、巴羅克、歌劇等主題選集。雖然這
個系列中某些選曲的錄音年份有些久遠,但演繹者中不乏宗師級的人物,故欣賞價值也是頗
高的。全系列由環球公司下屬的德國 EDC壓片生產,品質優良,而封面設計則簡約而不失典
雅。該系列比較適合初涉古典音樂的朋友欣賞、收藏,通過這套入門級的CD能對古典音樂有
一個基本的、初步的認知和瞭解。而已是古典音樂愛好者的樂友,或許也能從中找到一些自
己可能還沒有聽過的演繹版本。


部分作品簡介:

《在中亞細亞草原上》:

該曲作於1880年。這一年是俄國皇帝亞歷山大二世即位二十五周年,當時籌畫舉行一個“俄羅
斯歷史活動畫面配樂展覽會”,畫面的題材選自俄羅斯歷史上的一些故事和傳說。鮑羅丁的交
響音畫《在中亞細亞草原上》就是為其中的一幅畫面所寫的配樂,這部音畫由於其樸實動人的
旋律和詩一般的意境而得以廣泛地流傳,成為世界名作。作品描繪了一支駱駝商隊在俄國軍隊
的護送下,行進在一望無際的沙漠上,由遠而近,繼而又消失在空曠的遠方。這是一部形象鮮
明,具有珍貴藝術價值的標題交響詩。1881年,鮑羅丁訪問李斯特時,曾把這部作品呈獻給李
斯特。原曲的總譜出版於1882年。本曲為小快板,A大調,2/4拍子。

樂曲一開始由第一小提琴在高音區輕輕地奏出空八度的持續泛音,描繪了草原的寂靜空曠。在
這個背景上由長笛和雙簧管歌唱性地奏出和平的俄羅斯民歌旋律,這就是樂曲的第一主題。

大提琴和倍大提琴撥奏著固定的音型,使聽者聯想到遠方傳來的駱駝和馬隊的腳步,感到一支
商隊正逐漸走近。他們在俄羅斯士兵的保護下,好象十分安詳、無憂無慮。英國管吹出的描寫
商隊的音樂悠揚迷人,且具有東方特點,這就是樂曲的第二主題。

音樂由小提琴E音的持續音變成了合奏。馬和駱駝的蹄聲及俄羅斯民歌在進行中成和聲的關係,
接著,樂隊以全奏來演奏出一支威武的進行曲。腳步聲和蹄聲融為一體,再一次響起了由大提
琴伴奏、英國管演奏的悠揚迷人的帶有東方特點的音調。接下去,小提琴將樂曲推向了高潮。
中提琴和大提琴過後,出現了雙簧管演奏的俄羅斯民歌,與小提琴演奏出的東方式音調構成對
位元的組合。隨後,音樂又在全奏中加以發展,表現出商隊和軍隊間的融洽關係。在軍隊的保
護下,商隊安然地在草原上繼續行進,越來越遠,漸漸消失在遠方。


《魯斯蘭和柳德米拉》:

1837年春,格林卡構思寫作了第二部歌劇《魯斯蘭和柳德米拉》,這是一部浪漫主義的神話歌
劇。格林卡在劇中歌頌了忠貞不渝的愛情和不畏艱險的勇敢精神。歌劇音樂出色,其聲樂部分
著力刻畫人物的氣質和心理,管弦樂部分繼續運用了交響性發展手法,濃郁的俄羅斯氣質與迷
人的東方情調交融在一起,配器簡潔、清澈,富有色彩。1842年,格林卡完成了歌劇的全部創
作,並與當年的12月9日在聖彼德堡公演。但這部作品並未引起轟動,只有少數作曲家認為它是
“非常成功的”,“在俄羅斯的土壤上又出現了美麗的花朵”。《魯斯蘭和柳德米拉》遭到貴族社
會的抵制,他們在最後一幕前集體提前退場,以表示不滿。對於反對派的意見和攻擊,格林卡
採取了委曲求全的策略,他不得不接受各種修改建議,結果把這部本來很優秀的作品改得面目
全非,歪曲了原有的創作構思。直到格林卡逝世後的70年代,《魯斯蘭和柳德米拉》才以本來
的面目再現於世,並贏得了積極的評價。

《魯斯蘭和柳德米拉》歌劇的序曲是格林卡最出色的交響作品之一,直至今日仍然是音樂會上
經常演奏的曲目,而且還被改編為各種形式的輕音樂。它以鮮明、生動的音樂語言,概括了歌
劇的劇情,表達了正義戰勝邪惡之後,人們歡慶勝利的場面。這部序曲的旋律輕快、華麗,演
奏技巧高超,在俄羅斯管弦樂發展史上佔有很重要的地位。

序曲的引子是對魯斯蘭堅不可摧的力量的描寫,歡快的、充滿活力的節奏渲染出婚禮場面的熱
烈歡騰氣氛。第一主題豪放、奔騰,勾劃出魯斯蘭躍馬揮戈,一往無前的英雄形象。第二主題
充滿高尚而熱烈的愛情的歌聲,曲調來自歌劇第二幕魯斯蘭的詠歎調,富有很強的俄羅斯性格
激烈的展開部展現出魯斯蘭與惡魔數次較量、搏鬥的場面。而當再現部出現時,比原來的氣勢
更為宏大,甚至還出現了下行全音階,勝利的喜悅之情也隨之洋溢其間。最後樂曲由強有力的
和絃引出熱烈而壯大的場面,全曲在歡慶勝利的氣氛中結束,把光明戰勝了黑暗的這一喜訊告
訴人們。


《西班牙狂想曲》:

夏布裏埃和當時的許多法國人一樣,都醉心於西班牙。他訪問西班牙時,曾悉心研究過那裏的
音樂、舞蹈和舞蹈家,而且詳細地做了筆記,並經常在給友人的信中生動地談論起這些問題。
1882年11月,他從格拉納達寫信給友人。信中提到:“每天晚上,我們到咖啡館聽音樂,那裏演
唱馬拉圭那、索立達、薩帕台阿多和佩台涅拉,還有那裏的舞蹈,說實話,那是純而又純的阿
拉伯舞蹈。你若是能看到她們的臀部像脫了臼似地扭來扭去,我敢說你再也不想離開。在馬拉
加,那舞蹈越跳越狂熱,我不得不帶了我的妻子離場;不用說,你也知道我記錄了有關這些音
樂的不少東西……”。這就是我們在夏布裏埃的《西班牙狂想曲》中聽到的那種色彩與激情。

這部作品是為鋼琴而譜寫的,後由作者配器。整個樂曲主要包括兩種西班牙舞曲:馬拉圭那(
一種狂熱而放蕩的舞蹈)和霍塔(一種火熱、衝動的快速圓舞曲,邊唱邊跳)。樂曲的第一主
題為霍塔主題,由大管和小號奏出,其間有三角鐵進行點綴。這一具有跳躍性的主題,帶有狂
放的西班牙民間風格;經過整個樂隊對第一主題的反復,樂曲進入第二主題。第二主題為圓舞
曲式,依然奔放的性格中不乏抒情色彩,其後又產生各種多姿多彩的派生主題,生動地描繪出
節日般的歡慶氣氛。


《波萊羅舞曲》:

由法國作曲家莫里斯‧拉威爾創作於1928年。《波萊羅舞曲》是拉威爾最後的一部舞曲作品,是
他舞蹈音樂方面的一部最優秀的作品,同時又是二十世紀法國交響音樂的一部傑作。本曲是拉威
爾受著名舞蹈家伊達‧魯賓斯坦委託而作。民間舞蹈風格的旋律是這部作品的基礎。“波萊羅”原
為西班牙舞曲名,通常以四三拍子、稍快的速度、以響板擊打節奏來配合。形式上,由主部、中
間部和再現部構成。但拉威爾所作的這部舞曲,只是借用了“波萊羅”的標題,實際上是一首自由
的舞曲,也是拉威爾為數不多的專為樂隊而寫的作品之一。

舞曲開始,由小鼓和中提琴、大提琴的撥弦來表現“波萊羅”的節奏(鈴鼓自始至終打著相同的節
奏)。這種節奏持續四小節之後,從第五小節開始出現了第一主題,這個主題依次在長笛、單簧
管等樂器上展開,音樂富有生氣,給人以明朗、安靜的感覺。樂曲的第二主題是第一主題的黯淡
的答句,在第一主題重複兩次之後進入,這一部分也是由兩段組成,中間還使用了幾個變化音。
第一主題和第二主題穿插重複進行,沒有展開和變奏,只是不斷地更換樂器,音樂的力度也逐漸
加強。全曲中,這種反復共進行了九次。音樂的結尾以轉調和樂隊的全奏達到高潮。


《義大利隨想曲》:

作品完成于1880年夏,初演于同年十二月十八日。1879年十二月至第二年三月,柴科夫斯基曾旅
居義大利羅馬,其間廣泛收集了義大利的民間音樂素材。1880年二月十七日,柴科夫斯基在給他
的友人梅克夫人的信中說:“在過去的數天中,我已寫好了《義大利隨想曲》的草稿,這是根據
義大利民間的若干流行曲調而譜寫成的。我想這一作品是成功的;它所以能獲得良好的效果,要
歸功於這些從無意中得來的動人曲調——有些是我從民歌集裏收集來的,有些是我在馬路上親耳聽
到的”。由此可見,柴科夫斯基的音樂之所以雅俗共賞,流傳廣泛,與他不斷從民間音樂中汲取素
材有著密切關係。

樂曲開始,小號和短號同時吹奏出華麗而又帶有號角味的音調。在伴奏音型之後,由小提琴、大
提琴奏出具有“隨想”氣質的主題,這一主題採用“威尼斯船歌”的形式,為行板,A小調,6/8拍子
,帶有搖動性質的旋律中流露出明顯的傷感色彩。接下去是這個主題的發展。當樂曲發展到高潮
時,號角聲再次出現,緊接著是主題的再現。然後,由雙簧管吹出義大利民謠《美麗的姑娘》。
這一部分為小快板,A大調,6/8拍子,旋律溫柔動聽,富有義大利民歌特色。在逐漸加快的速度
之下,樂曲進入了下一部分。其主題的前半部分為中庸的快板,降E大調,4/4拍子,號角般歡快
有力的旋律,具有羅馬市民慶祝狂歡節時的氣氛;主題的後半部分是帶有舞蹈節奏的歌唱性旋律
,優美舒展。經過對前面幾個主題的反復與展開,全曲在異常熱烈的氣氛中結束。


《匈牙利進行曲》:

作于1846年,管弦樂曲,為柏遼茲所作戲劇《浮士德的沉淪》(作品24號)第一部分的選曲,首演
於巴黎。《浮士德的沉淪》取材于德國文學家歌德的長詩《浮士德》的第一部。1845年作者旅居布
達佩斯時,聽到匈牙利民間樂曲《拉科奇之歌》後深受感動,於是將此曲改編為管弦樂曲,並用
於所作的《浮士德的沉淪》。

匈牙利王子弗朗茲‧拉科奇二世(1676-1735)是匈牙利反抗哈布斯王朝統治的民族解放運動領袖
。其軍中常演奏一首詠唱風格的器樂曲,名為《拉科奇之歌》。傳說此曲為宮廷樂師巴爾納所作,
後被改編為進行曲,在匈牙利民間廣泛流傳。《浮士德的沉淪》第一部分的內容為:浮士德獨自漫
步在匈牙利原野上,天色破曉,田野上響起農民的合唱和民間舞曲。突然遠處傳來雄壯的號角聲,
出征的匈牙利軍隊列隊走來。這時樂隊演奏本曲。本曲常單獨演奏,或與此劇另兩首器樂選曲《鬼
火小步舞曲》和《精靈之舞》組成組曲演奏。

樂曲採用A小調,2/2拍。首先由圓號、小號、短號吹奏出進行曲節奏的號角性音調作為引子,其節
奏型帶有軍鼓敲擊的特點,表現了軍隊行進的步伐;接著,在木管和絃樂器的伴奏下,短笛、長笛
和單簧管呈示出進行曲主要主題,其富於跳躍感的旋律,活潑而充滿生氣,使人聯想到精神抖擻的
匈牙利軍隊的行進佇列。十八世紀初,匈牙利軍樂多採用一種單簧管類型的民間木管樂器。本曲採
用單簧管和無簧木管樂器,可能就是為了“再現”兩百多年前匈牙利軍樂隊的音響效果。樂曲的中段
存在一系列變化,由整個樂隊在下屬調上奏出了雄壯粗獷的旋律,經過多次演變之後,再現主要主
題。最後在聲勢浩大的進行曲聲中全曲結束。


《死之舞》:

交響詩《死之舞》完成於1874年,1875年在巴黎首次上演,是聖桑所作的四部交響詩中最負盛名的
作品。樂曲是根據法國詩人亨利‧紮裏斯的一首奇怪的詩寫成。

樂曲旋律採用了中世紀末日審判的聖詠《憤怒的日子》的曲調,給人以陰陽怪氣的感覺。起初音很
弱,逐漸發展到全奏,好象聚集到墓場上的骷髏越來越多,舞跳得越來越熱烈。木琴的乾枯音色,
描寫了骷髏在跳舞中的互相碰撞聲。樂曲根據詩的內容,從半夜的鐘響開始,先用豎琴在D音上反復
了十二次,表明半夜零點的到來。突然,獨奏小提琴奏出圓舞曲的節奏,描寫死神的骷髏互相擊碰
著出現了。作品要求小提琴用特殊的調弦,形象地刻畫出骸骨的擊碰聲。接著由長笛以弱音奏出富
有特徵的主題,小提琴奏出墳墓的主題,也就是第二主題,描繪出深夜墓地寂靜和恐怖的氣氛。整
部作品具有神秘、恐怖的特色。聖桑一生寫了許多作品,但真正著名的並不多,而這首管弦樂交響
詩《骷髏之舞》卻是他最為著名作品之一。


《牧神的午後前奏曲》:

法國作曲家拉威爾(Maurice Ravel)說:“假如在臨死之前有可能再聽音樂的話,我要聽《牧神的
午後》”。《牧神的午後前奏曲》是一部標題性交響詩,是法國印象主義音樂創始人德彪西的成名
作,德彪西受與他同時期的法國象徵主義詩人馬拉梅的影響,以馬拉梅的新詩《牧神的午後》為標
題,反復修改後於1894年完成了這部交響詩。

牧神是古羅馬神話中半人半羊的農牧之神,人面羊耳,頭上生角,人臂羊腿,吹一支豎笛。《牧神
的午後前奏曲》以長笛在柔和的低音區開始,速度平緩,表現出牧神在半睡半醒間陶醉於對三個盤
旋于林中半空的美麗仙女的暇思中,慵懶的醒來後卻不確定仙女們的造訪是他神魂顛倒的幻影還是
回憶。豎琴的刮奏引出圓號纏綿的對話,而後長笛、單簧管、雙簧管、圓號相繼獨奏,把一場愛情
的白日夢表現的朦朧恍惚,細膩柔情。音樂主題連續向前,獨奏的雙簧管溫柔而富於表現力的演奏
將音樂推向小高潮,木管合奏出熱情的旋律,樂曲在這裏達到情感的高潮。但歡娛只是片刻的,這
種美好經歷的印象變的越來越模糊,音樂又回到開始的慵懶情緒,在靜寂中結束,牧神又蜷起身體
睡起覺來,以便進入夢鄉去追逐那心醉神迷的情景。

德彪西用音樂自由地解說馬拉梅美麗的詩意,音樂把一幕接一幕的圖畫及牧神的夢幻帶到聽眾的思
維中。馬拉梅在聽完樂曲的首演後讚賞地寫道:“你對《牧神的午後》的音樂圖解除了用技巧、微恙
和豐饒延伸詩意到更具懷戀之情和更美的光線中外,沒有任何與原詩不協和之處。”

《牧神的午後前奏曲》可以被看作是現代音樂的第一部作品,德彪西讓貫穿兩百多年的大小調體系趨
於瓦解,拋棄了固定樂思的主題發展模式,充分發揮音樂的個性,這都是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大膽革新。


《荒山之夜》:

《荒山之夜交響詩》原名為《聖約翰之夜》,是鋼琴譜。在穆索爾斯基逝世後由裏姆斯基-柯薩科夫
配器並指揮演出。從1860年開始醞釀構思,至1874年起動手修訂,於1877年基本完成,前後歷時十餘
年之久,幾經周折才完成了這首富有俄羅斯民族色彩的交響音畫。樂曲原包括:(1)女巫的集會,
(2)魔王的出現,(3)頌贊魔王的儀式,(4)巫女們的舞蹈等四段。由於某些原因未能最後完成
,而寫成今天的《荒山之夜》的雛形。這首樂曲的發展、音樂形象的塑造,都緊緊按著“寫作提綱”的
思路進行著,它是一首典型的標題音樂。樂曲以快板為主體,直到結尾處方用了稍為徐緩的速度。樂
曲開始d小調,結束在D大調。


《俄羅斯復活節序曲》:

這首序曲作於1888-1889年,原標題為星期日序曲《光輝的節日》,在俄國,復活節又稱為“光輝的節
日”。此曲從俄羅斯東正教聖歌《奧比霍德》中選取了一些旋律,裏姆斯基一科薩科夫在自傳中這樣
概括此曲:“從受難禮拜六傍晚幽鬱神秘的氣氛,轉為復活節星期日早晨盡情歡樂聚會的氣氛”。在總
譜上,有這樣的前言:“願上帝興起,使他的仇敵四散,叫那恨他的人,在他面前逃跑。他們被驅逐,
如煙被風吹散;惡人見上帝而被消滅,如蠟被火熔化。——《詩篇》第六十八篇”。


“過了安息日,抹大拉的瑪利亞和雅各的母親瑪利亞及撒羅米,買了香膏,要去膏耶穌的身體。七日
的第一日清早,出太陽時,他們來到墳墓那裏。彼此說,誰給我們把石頭從墓門撬開,那石頭原來很
大,他們抬頭一看,卻看見石頭已經撬開了門。他們進了墳墓,看見一個少年人坐在右邊,穿著白袍
,就很驚恐。那少年人對他們說,不要驚恐,你們尋找那釘十字架的拿撒勒人耶穌,他已經復活了,
不在這裏,請看安放他的地方。——《馬可福音》第十六章一至六節”。喜訊傳遍全球,曾憎恨過耶穌
的人,將從他面前逃走,如煙一般消息。“復活了!”天使的歌聲從天際響起,彌漫雲霄。無數燈火點
亮了,勝利的鐘聲響自教堂,僧侶們也歌唱著。

此曲以木管齊奏《奧比霍德》中的《願上帝興起》的旋律,歌唱受難氣氛。在豎琴獨奏與小提琴分
散和絃背景上,大提琴奏聖歌《天使的感歎》。進入小休止後,變成莊嚴氣氛,長號奏《願上帝興
起》旋律,以賦格方式展開,轉悲傷的行板。然後是興奮的快板,奏聖歌《叫那恨他的人,從他面前
逃跑》主題,與《願上帝興起》旋律形成糾纏。高揚後,復活之歌響起,之後在鐘聲中,不斷加強
力度,宣告耶穌復活。在長號模仿僧侶的祈禱聲中變成興奮的快板,進入稍生氣蓬勃的尾奏,以號
角莊嚴地結束。


《圖畫展覽會》:

1873年,與穆索爾斯基有深交的激進派建築家維克多‧哈爾德曼去世了,交往四年之久的密友的故
去,似乎給穆索爾斯基很大的打擊。

同年於聖彼德堡的美術學校舉行了哈爾德曼的繪畫遺作展覽會,這一展覽會成為穆索爾斯基寫作這
一首組曲的動機。這一鋼琴組曲,不僅是穆索爾斯基的代表性器樂作品,而且是十九世紀俄國最有
獨創性的樂曲之一。樂曲是由與“圖畫”有關的十首小品,以及有間奏功用的“漫步”主題組合而成。
其配合之佳,表現了穆索爾斯基所獨有的大膽的創造性,因此,這一首樂曲時至今日仍然很受歡迎
。這種直接了當的表現方式,對後來的法國印象派有很大的影響。

這一樂曲的出版是在作者逝世後五年(1886年)在裏姆斯基-柯薩科夫的努力下才得以完成的。很
多作曲家對於這一鋼琴組曲的管弦樂編曲有濃厚的興趣,但是現在一般只演奏拉威爾改編的管弦樂
曲。

這裏介紹的正是由拉威爾改編的管弦樂曲整部組曲中的兩個主題:

“漫步”主題:這一主題在整部組曲中反復出現,作為連接十首小品的間奏曲,主要用來表現作者漫
步欣賞畫展的情景,但這一主題在每一次反復時都有情緒上的變化,直接提示著下一幅圖畫的內容。

“基輔城門”:這是十首小品中最為精彩的一曲,風格壯嚴肅穆,威風堂堂。此曲是根據已決定在基
輔建造的城市大門設計圖所得的靈感而作的。由穩重的主題開始,逐漸增強之後,突然變成了平靜
的聖詠調。然後先前的主題再度強有力地出現,八度音程的上下移動在此增添了輝煌的色彩。接著
經過聖詠調的再現,開頭主題更加壯大,最後的尾奏像是再次把主題的精力全部釋放出來一樣,全
曲結束。


《天方夜譚》:

作于1888年,管弦樂曲。同年在彼得堡首演。這一組曲取材於著名的阿拉伯民間故事集《一千零一
夜》(即《天方夜譚》)。作者在初版總譜上介紹了原作的梗概:古代阿拉伯的蘇丹王沙赫裏亞爾
專橫而殘酷,他認為女人皆居心叵測而不貞,於是他每天娶一位新娘,次日便處死。機智的少女山
魯佐德(又譯“舍赫拉查達”)嫁給這位蘇丹王之後,在當夜給蘇丹王講了一個離奇生動的故事。第
二天,這個故事正講到關鍵之處,被山魯佐德的故事所深深吸引的蘇丹王,為了繼續聽下去,破例
沒有處死山魯佐德這位新娘。之後,山魯佐德又以同樣的方式給蘇丹王講了一連串的動聽故事,一
直講了一千零一個夜晚。最後,蘇丹王被山魯佐德的故事所感化,終於徹底放棄了殘酷的念頭,決
心與山魯佐德白頭偕老。

全曲共分為四個樂章,在最早出版的總譜中,每個樂章均附有標題,標題內容取自《一千零一夜》
裏的故事:第一樂章“海洋與辛巴達的船”;第二樂章“卡倫德王子的故事”;第三樂章“王子與公主”
;第四樂章“巴格達的節日 - 海洋 - 撞船”。

但在重版時,作者將各樂章的小標題全部刪去了。為此作者指出:“我採用這些提示,只是想把聽
眾的想像,引入我自己的想像所遵循的發展軌道,使每一個人都能自由地想像更為詳細的個別細節
。”看來作者後來並不希望本曲具有過於明確的標題內容。前蘇聯音樂學家阿薩菲耶夫評論本曲時說
道:“在富於造型性、色彩性的組曲中,裏姆斯基-柯薩科夫充分發揮了他的造型能力與幻想力。在
這裏起著重要作用的不是情緒的緊張度和戲劇性,而是色彩和裝飾的對照性配置,是優美的節奏和
出色的表現力。……在這部大規模展開的東方風格的交響組曲中,有著用音響來表現的風光景物、風
俗性場面、傳奇性故事以及抒情性的插曲。……在色彩合理的配置、動力性的音響(音的積蓄與釋放
)、拍節的勻稱以及諸音樂要素的平衡等方面,《天方夜譚組曲》無疑是裏姆斯基-柯薩科夫的交響
組曲中最成功的”。這裏主要介紹交響組曲的第一樂章“海洋與辛巴達的船”。

樂章的序奏為莊嚴的廣板,序奏的第一主題為蘇丹王沙赫裏亞爾主題,顯得威嚴而冷酷;序奏第二
主題為山魯佐德主題,由優美抒情的小提琴奏出,具有濃郁的東方色彩。接下來樂章便進入辛巴達
的故事氛圍之中,首先呈示出大海主題,其旋律悠長而且帶有起伏性,給人以浩瀚、寬廣的海洋形
象;然後是一組帶有東方色彩的上行音,由木管樂器奏出,仿佛辛巴達的小船在大海上輕輕飄行,
緊接著由長笛奏出柔和的辛巴達主題。


《野蜂飛舞》:

這首常用於小提琴或其他器樂獨奏的小曲,原是裏姆斯基-柯薩科夫所作歌劇《薩爾丹王的故事》第
二幕第一場中,由管弦樂演奏的插曲。今日,這首風格詼諧的管弦樂小曲,已脫離原歌劇,成為音
樂會中經常演奏的通俗名曲。四幕歌劇《薩爾丹王的故事》完成於1900年,是根據俄國文豪普希金
的小說改編而成的。歌劇?述薩爾丹王喜獲獨生子後,因受奸人的惡意中傷,將愛兒和王后,裝在罐
裏流放汪洋中。後來母子安然漂流到一個孤島上,王子終於平安長大。某日,王子救了一隻被大黃蜂
蜇傷的天鵝,不料天鵝卻變成了一位美麗可愛的公主。這時明白了王后的無辜的父王,也帶了侍從,
乘船來到這孤島,找到久別無恙的王子。全劇最後在大團圓與歡樂中結束。

這首管弦樂曲《野蜂飛舞》(又名《大黃蜂的飛行》)的原曲譜上記有:“從海面的遠方,飛來一群
大黃蜂,圍繞到天鵝的四周,盤旋飛舞。”此曲用小提琴或長笛獨奏時,更能生動地表達出大黃蜂振
翅疾飛的情景,這裏選用的是小提琴獨奏的版本。全曲由半音階的下行樂句開始,經過旋律輕快而有
力的中段後,又回到了第一主題。最後半音階上升樂句,則描寫大黃蜂的離去,直到消失在視線以外。













購物清單
※您必須購物滿500元